第(2/3)页 韩信爽朗回道,眉宇间尽是建功后的志得意满,意气风发。 张良不知少年的前尘往事,一时有些疑惑。 “韩弟为何突然要回乡?” 这句话顿时勾起了韩信的回忆,他动作一顿,饮尽杯中酒液。 这次不紧不慢地回答,只是声音变得淡然而缥缈,似一缕清风,飘向了远方的故乡。 “为了报一饭之恩,以及......” “了却一桩心结。” 次日一大早,韩信跟友人们告别后,带着两个仆从和钱财,衣锦还乡。 几日后,泗水郡淮阴县。 宋大娘正在河边浣洗衣裳,突然一道焦急的呼喊声由远及近。 她擦擦额间的汗水,转头望去,来人是平日与她交好的妇人。 “哎呀,宋婶子你怎么还在这洗洗啊?” “发生何事了?这般着急作甚?” “快跟我走,你三年前接济的人来报恩了!” 宋大娘一愣,她努力搜刮着脑海中的记忆,终于想起了那个剑眉星目的少年。 “莫不是韩小子?” “现在要叫韩大人了!” “听说人家不仅考取了武探花,这次跟匈奴打仗立下大功,还被封爵了呢!” 妇人一边解释,一边拉着人快步朝城中赶,脸上满是羡慕,掺杂了一丝懊悔。 早知道那父母双亡、游手好闲的小子有此等大出息,她也应该帮上一帮的。 没过多久,两人进入了城中。 此时,街道上早已围满了百姓,吵吵嚷嚷,热闹极了,隐约能听见夸张的奉承声。 “韩小...大人,果然年轻有为啊!短短三年就建功立业了。” “是啊,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,我大秦好儿郎!” “从前小人见您腰挎宝剑,相貌堂堂,就知道您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。” “强头曹,你以前不是说韩大人游手好闲,混吃等死,是顶顶的废物吗?” “你、你血口喷人!我何时说过这话了?” 邻里乡亲们七嘴八舌议论着。 有人使劲拍马屁,有人到处揭短,一个个面红耳赤,阿谀谄媚。 他们完全忘了,当初对眼前少年是如何轻蔑不屑、鄙夷嘲讽,像看路边的垃圾一样。 或许他们不是忘了,而是刻意忽略了。 第(2/3)页